PP电子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2月6日(周五)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今天的发布会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四场。
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生命健康需求和关键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多成果为群众所及、所享、所用。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近年来,公众对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请问在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谢谢。
谢谢记者的提问。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卫生科技战线上同志们的共同工作任务。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一直以来在项目、资金PP电子、政策上都为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去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科技创新领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为了充分发挥卫生行业部门管科技的优势,更好推动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研究、精心谋划、加强领导,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凝练攻关任务、遴选攻关团队、健全项目管理、优化资源布局、营造政策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了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具体来说有50条。这个50条对我们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作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同时也具有管理创新性。下面,我重点介绍三方面的情况。
一是在纵向上,我们着力构建央地高效协同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国家和地方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积极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策源地,健全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区域科技发展互助机制,充分把政策用好,在管理上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撑。在横向上,加强不同部门政策联动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合力。
二是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制制度的优势,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了“1+2+2+3+X”的组织管理体系,具体来说,“1+2”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局、国家疾控局,再“+2”是卫生健康科技领域两个科技管理专业机构,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发展中心,“+3”就是三个国家级的医学科研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再“+X”包括广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医疗机构、创新企业,以及相关的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协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政产研学全链条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全新政策环境和管理生态。
三是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我们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在医疗机构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政策方面,在提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质量方面,在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在保障维护研究参与者权益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渠道。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各类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包括创新药物研发、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谢谢大家。
请问在医智融合、医工结合方面,医疗机构是怎样搭建平台,来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临床实践的?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医院每天都面对着成千上万的患者,无论是常见疾病和罕见疾病的诊疗方面,临床上都有一些尚未满足的问题需要解决。从临床问题出发,我们凝练出科学问题来进行临床研究,把临床研究的结果再反哺临床,根本上就是要解决百姓看病的问题,这是医院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就是解决病人尚未满足的需要。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智融合、医工结合确实已经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
拿北京协和医院为例,近年来,我们致力于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构建了“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一体化的科技支撑平台,医院还在全国建立了协作网和质控平台,来打造高效、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不断吸引本领域,特别是跨领域合作伙伴的联合,来开展临床研究。我们现在跟20余家高校、30余家研究科研院所以及80余家创新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更加聚焦临床亟需的问题,来释放政策红利,联合国内80家单位,我们开展400多项高水平临床研究,这其中就有20%以上的项目是属于医工融合类的项目。
基于这些平台的建设,协和医院通过医智融合、医工结合,也解决了不少临床上的难题。比如,国产ECMO主机已经获批上市,在全国5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首个罕见病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线,指导基层医生做罕见病的诊疗;自主研发的外科随动臂,助力内镜外科进入精细化操作时代,这种创新的技术也不断走向世界。所以就目前来讲,国际同行来学习中国的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常态”。谢谢。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医疗装备自主创新发展,请问医疗装备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医疗卫生行业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代表中国医疗创新科技走向国际?谢谢PP电子。
谢谢您对我们医疗装备产业的关心。近年来,确实是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还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医疗装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装备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创新主体的作用,牵头整合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已经形成了推进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首先,我们行业对技术创新的发展高度重视,一直在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来攻关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比如联影今年前三季度研发的投入就占营收的将近1/4。同时,行业注重打造人才高地,通过校企合作、产业联动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这个行业涌现出一系列世界首创、中国首创的创新成果。
另外,产学研医多方创新协同,能够让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共同打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这也是医疗科技创新的关键。比如说,医院专家结合临床需求,全方面地参与医疗装备从定义、磨合到临床验证到应用示范的全流程,这样可以推动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的诞生,还有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的拓展;再比如由企业牵头,携手顶尖医院、科研院所和高校,来一起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就可以有力推动核心技术、临门一脚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攻关、产医转化。不仅如此,企业跟一批世界顶尖大学、医疗机构建立深度科研合作,还可以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共享,不仅有效助力新的医疗器械研发、急诊重疾诊疗等世界医疗卫生难题,也可以推动产业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更高端。
目前,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增长,不仅扭转了过去几十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企业还以代表中国医疗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走向世界舞台。举个例子,联影现在已经有超过3万台CT、磁共振、分子影像(PET/CT等)等软硬件系统,服务于全球近80个国家14000多个医疗机构,还有一些大学、研究院所,这些中国的高端医疗装备还有数智化医疗方案,不仅深受欧美发达国家的欢迎,也在造福广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切实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谢谢。
我想请教一下医药企业在医药科技创新、推动肿瘤和慢病管理新药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否介绍一下?谢谢。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也谢谢你对医药企业的关注。医药关系民生健康,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加快自主创新,解决未获满足的临床需要,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整个行业共同的目标。近年来,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
一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以来,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以恒瑞为例,我们这几年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都超过20%。
二是重视打造高层次的人才团队。伴随着创新转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恒瑞就拥有一支5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了60%,而且创新的领军人才均有丰富的跨国药企工作背景。
三是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加速创新药的临床转化,共同推动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目前恒瑞实现了17款创新药的上市,我们还针对抗肿瘤的临床急性领域重点投入,比如胃癌,我们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上市以来已经惠及30多万患者PP电子。
我们也关注到,国家高度重视肿瘤和慢病的防治工作,实施防治专项行动,推动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制定发布了食管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系列癌症早诊早治的技术方案,持续推动HPV疫苗、乙肝疫苗接种,从源头上减少癌症发生。同时,国家编制了癌症防治核心知识要点,大力普及防癌健康科普知识,提高了全民防癌抗癌的意识。谢谢。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药品生产供应方面有哪些举措,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注重临床用药需求评估,主要通过制定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和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强化部门间药物政策协同,引导和支持药品的研发创新和生产供应,更好满足临床急需适宜的药品需求。主要有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在鼓励儿童药品研发申报方面。按照加强儿童用药工作的要求,不断丰富儿童适用药品的品种、剂型、规格,满足儿科临床用药需求。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5批共144个药品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目前已有32个药品获批上市,其中有16个是罕见病用药,包括用于罕见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的氯巴占片等。
二是在提升仿制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方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部署,我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国内药品专利情况及临床供应短缺、研发生产动力不足的药品进行梳理遴选和论证,先后制定发布三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共有89个品种。目前已经有33个品种获批上市,其中有10个品种填补了国内治疗空白;有5个品种填补了国产空白,比如治疗和预防侵袭性曲霉病的泊沙康唑注射液。
三是在完善鼓励研发药物政策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注重强化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创新机制,以上清单和目录中的品种,纳入国家重大专项优先支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按程序优先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等,更好地引导企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申报。同时,我们每年对这两个清单目录进行动态评估,推进鼓励研发和仿制药品药物政策的协调衔接。谢谢。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针对提升创新药物、疫苗等迫切需求,如何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医药企业研发创新?谢谢。
谢谢提问。我们都知道,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特别是在药物、疫苗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中,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主体。实际上,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企业在产品类创新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一轮的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企业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也包括今天在座的企业,在重大专项中做了很好的创新工作。在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特别是药物疫苗创新,我们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和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企业,特别是创新药物企业、创新疫苗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一是全链条强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相关部委共同研究出台了政策,包括科技研发方面的支持、优化价格管理方面的支持、强化医保支付和推动商业保险发展方面的政策,以及鼓励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创新药物疫苗方面的政策等等。同时,还在投融资、药品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估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全链条协同创新提供有效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医药企业在创新过程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
二是继续推动新一轮医药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上一轮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是从“十一五”开始,历时三个五年计划,助推了我国药物研发“由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升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医药企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一轮重大专项我们仍然坚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比如四大慢病、重大传染病,以及儿童疾病、罕见病、特殊用药场景等开展新药研发。
三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门设立了企业承担的项目,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攻关。还有的项目规定重大产品研制必须由企业牵头申报,并要求企业也对创新进行投入,比如进行资金配套。同时,我们还设立了应用评价和示范研究、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监管科学研究等项目,打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和支持场景,从而促进创新产品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从市场到服务人民健康。谢谢。
请问医疗机构是否有政策为优质资源打开绿色通道,合法合规引入和使用药械?特别是在创新药和临床急需药的准入方面怎样提供便利,来保障群众用药?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药品保障的能力反映了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委员会,我们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论证,科学遴选药品,将新药的准入列入了医院的“三重一大”。我们总体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满足临床需求,体现学科发展,有重大突破的原研药、通过国家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罕见病用药、儿童用药、国家基本药物优先考虑”。坚持“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用制度来保障药品目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对于疑难危重患者,医院不断探索打通了临时采购药品的绿色通道;对于创新药,医院积极落实国谈药品“双通道”政策;对于临床急需药品,我们积极探索临时进口方案,先后6次获得米托坦、氯巴占和地夫可特的临时进口药品批件。点面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此外,医院不断加强药师队伍建设,从数量上不断增加药师配备,开设药学门诊,为患者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开展驻科药师、药学会诊、药师岗位培训,不断提升药师的岗位胜任力和临床药学服务能力。
以上措施不仅提升了医院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也极大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救治水平,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谢谢您的提问。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医药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作为创新型医药企业,在“走出去”方面采取了哪些策略与举措?谢谢。
谢谢记者的提问。国际化是中国制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提升创新和质量水平,立足临床需求,做更快、更好、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练好内功。另外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和跨国药企包括投资机构合作,推动创新药技术的海外授权,提升出海的效率。以恒瑞为例,我们的策略是两步走,第一步是促进高端制剂进入国际市场,第二步是实现创新药在海外的上市。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打造国际高标准的生产质量体系。我们已经有20个制剂产品规模化销往欧美和日本,包括“一带一路”国家。二是推动创新药的海外上市。恒瑞目前有10项创新药在全球开展多中心临床,而且有一项创新药已报美国上市。三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现11项创新药技术海外授权。
未来PP电子,我们将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更好的新药“走出去”,惠及更多的患者。谢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与群众接触的第一线。医疗装备企业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信息化能够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哪些支持?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调“以基层为重点”,国家一直致力于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装备企业积极推动智慧化装备、信息化平台的创新,以此持续推动诊疗技术下沉、提升基层医院诊疗同质化水平、协助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医疗资源统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来补齐基层医疗设备短板。比如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设备全流程,让医疗装备更加智能,基层医生更加容易操作,医院就可以开展更多常规化、标准化的诊疗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其次,通过搭建信息化体系平台,以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助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检查信息、医疗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这样就可以满足新院区、多院区、分级诊疗以及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促进医学影像诊断资源的共享和下沉,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提升影像诊疗同质化,推动检查结果互认。
目前,我们已经有一系列数智化解决方案,持续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谢谢。
为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请问在加强基层药品供应配送方面有什么打算?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层用药差异比较显著,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基层药品配备种类少、上下联动衔接不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药品用量少、配送成本高,因此企业配送的积极性不高,药品供应不稳定,影响群众用药可及。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工信、医保、药监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规范和优化基层用药种类、完善基层药品集中供应配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省、市两级卫生健康委要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需求评估;紧密型医联体的牵头医院要统筹确定紧密型医联体用药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周期不超过1年。
二是对基层反映的药品配送问题,省级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医保部门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药品供货企业管理制度,定期集中配送所需药品。
三是鼓励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优化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和衔接渠道,优化偏远地区药品配送方式,提高配送效率,降低供应成本。在这方面,有的省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山东省注重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围绕“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等方面,持续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品种数平均增加了10%,药品配送时间缩短近1天,有效满足群众基层就诊用药的需求。
四是省级卫生健康委按照程序将基层有供应风险的品种纳入省级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会同工信、医保、药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供求分析和产能评估,制定分类应对措施。谢谢。
我们注意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组织实施多项科技项目,请问国家卫生健康委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科技资金投入到正确的方向,发挥好效益?
谢谢提问。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我们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是我们时时放心不下的工作。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了科技项目管理方面更重要的责任,我们围绕如何接得住、管得好、出成果方面下功夫。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我们建立了准确把握科技攻关任务的机制,我们称为“三大清单”机制。第一个清单是“重大需求清单”,就是梳理卫生健康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第二个清单是“科学问题清单”,就是凝练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第三个清单是“攻关任务清单”,就是根据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转化为需要部署的攻关任务PP电子。在广泛征求行业内、领域内意见的基础上,已经梳理形成了“攻关任务清单”,并在不久前召开的卫生健康科技工作会议上征求意见。“三大清单”是资金、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机制保障。
二是我们建立了项目主动发掘机制。建立优秀科研项目主动发掘和主动支持的机制,主动发现那些“非做不可”的国家战略需求,“非你莫属”的创新路径和优势团队,有望产生真解决问题的“非常期待”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等属性的优秀项目。这个机制已经在现有的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在新型组织方式上动脑筋。遴选优势团队集成攻关并做好管理服务保障。科技攻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出成果,出成果的关键是选对人和团队。这就要求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支持。我们为此设计了一系列遴选机制,比如在公开竞争、公平公正打分的基础上,探索定向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我们还尊重科研规律,赋予这些团队更大的资金使用权和技术路线的调整决策权,为他们开展集成攻关、实现科技攻关目标提供更好服务保障。同时,赋予他们科研成果更大的收益分配权益,更好地激励创新、实现转化。谢谢。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就“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就“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这一主题召开专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