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卫生健康人才的重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助力我国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支持相关政策制定以及推动院校教学改革,我们编辑发布《医学教育动态》。
本动态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编制,秉持“国际视野、前沿追踪、创新探索、宏微相济”原则,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积累与优势,结合医学院校的实践经验,聚焦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学院校等公开发布的最新政策、重要活动、改革实践、国际经验等内容进行汇编,汇聚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以供参考。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布卫生、公众服务和公共卫生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战略计划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布卫生、公众服务和公共卫生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战略计划
2025年1月9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线年工作重点作出部署:一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三进”,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要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四要启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引领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要健全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找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职责,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六要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助力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七要深入践行大安全观,持续巩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态势。
2024年12月30日至31日,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出席会议并讲线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并部署十项年度工作:一是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二是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均衡发展。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的运行保障机制。四是坚持预防为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五是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持续推进扩人员、提能力、上水平、优服务。六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优势专科、西学中人才队伍建设,谋划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七是研究促进生育政策,扩大老年健康服务供给,落实好一揽子生育支持政策。八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新型制优势,推进卫生健康重大科技攻关,深化医教协同,加强薄弱学科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人文法纪教育,积极培养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九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和血液保障,有效防范生物安全风险隐患,维护好行业安全稳定局面,有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十是助力促消费、稳增长、增后劲,积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两重”“两新”工作,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健康产品、治未病和特需医疗等消费。
2024年12月27日,国家疾控局在河北召开2024年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启动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洪兵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公共卫生人才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国家和地方疾控机构培养一批专业功底深厚,具有战略思维PP电子、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青年技术精英,为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肩负起责任,持续加强项目管理、推动项目落实,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重大项目攻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领军人才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建设专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重大任务,确保项目有力有效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负责同志,2024年度入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专家和项目依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国家疾控局机关各司、局直属和联系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25年1月6日,中华医学会公布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名单,共90项成果获奖。
授予80项成果为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其中“胃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创建与推广(推荐单位:北京大学)”等9项成果为一等奖;“严重颅脑创伤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荐单位:上海市医学会)”等31项成果为二等奖;“抗结核新药研发评价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等40项成果为三等奖。
授予“HBV相关肝胆恶性肿瘤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推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等10项成果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学技术奖。
近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旨在明确和规范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规定》的发布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
《规定》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具体包括:一是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结构设计、研究选题、研究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结论总结等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二是禁止生成或改动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三是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四是禁止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五是禁止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使用AI工具进行评审;六是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毕业论文,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并禁止上传数据和图片到AI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要求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标红相关内容,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
近日PP电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交医”)探索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工智能+医学教育”行动方案》,推动开展人工智能+医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方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高水平建设AI+专业与AI+微专业方面:与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联合开展试点“4+4+X”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AI赋能的微专业与辅修专业建设,推动微专业的AI化转型升级。二是开展AI+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此外,与企业、医疗机构PP电子、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智能医学模式”转变。三是完善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方面:计划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依托现有“智慧教务管理系统”,与校本部联合,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用。四是探索AI+教育教学评价方面:依托医工交叉项目推进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并计划根据各学科特点,因“科”制宜,多方位、多层次地分类制定医学AI+评价标准,把AI技术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五是实施教师AI素养提升计划方面:推进“AI+教师素养提升”等举措,帮助授课教师更新智能医学领域相关知识,并将AI素养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开展AI+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025年1月,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发布了《卫生、公众服务和公共卫生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旨在指导如何负责任地应用人工智能(AI),以增进公众的健康和福祉,并期望通过AI推动医疗研究、医药产品开发、医疗机构管理PP电子、患者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的变革,使美国成为全球AI创新与应用的领导者。该战略计划涵盖了七个AI应用的主要领域:
一是医疗研究与发现:加速基础研究,降低研究成本,推动新医疗产品开发。二是医疗产品开发、安全性与有效性:提高临床试验效率,确保医疗产品安全有效。三是医疗保健服务:改善患者照护质量,减轻医护人员负担,降低医疗成本。四是公共服务:优化患者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体验和可及性。五是公共卫生:强化公共卫生威胁监测与决策制定,提高运营效率。六是网络安全与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加强网络安全保护,防范数据泄露风险。七是医疗机构内部治理:治理体系优化、内部流程改进与创新、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及人才培育三大方面。
2025年1月9日,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发布2024-2025学年医学院校申请和录取学生的最新数据。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对2014-2015学年到2024-2025学年近十个学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发现:
一是美国医学院校在校生总数呈持续增长趋势。从2014年11月的85122人,增长到2024年11月的99562人,累计增长16.9%,预计明年医学院校在校生数将突破十万人。
二是美国医学院校申请者人数呈波动变化趋势。从2014年11月的49480人,增长到2024年11月的51946人,累计增长4.98%;其中,在2014—2022年间,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在2021年达到近10年峰值62443人,此后的三年间持续较快下降,在2024年降到51946人。
三是美国医学院校录取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14年11月的21355人,增长到2024年的24172人,累计增长13.2%;其中,疫情最初爆发的2020年、2021年增长最明显,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2.6%。此后三年虽仍呈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
英国公共卫生学院(UK Faculty of Public Health)与跨部门合作伙伴合作,发布了第三版《良好公共卫生实践》(Good Public Health Practice),更新了2016年的“良好公共卫生框架(Good Public Health Framework)”,概述了英国所有注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目前所应达到的实践标准。该指南是与包括卫生和社会保健部、英国卫生安全局、地方政府协会、英国公共卫生注册机构、英国国家卫生体系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系统的代表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合作制定的,其中重新关注了行为和价值观,以反映公共卫生专业独特的道德领域。
更新后的《良好公共卫生实践》指南适用于在英国公共卫生注册机构、医学总会和牙科总会注册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涵盖四个关键领域:
该指南与医学总会的“良好医疗实践(Good Medical Practice)”同步发布,并计划在2024年12月1日前由组织和个人实施,旨在促进和支持良好的公共卫生实践,帮助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同事和雇主了解和评估良好的公共卫生实践。该指南还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规划其继续职业发展、准备评估或再认定提供了一个框架。
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中心(Johns Hopkins Medicine)通过参与“工作场所健康记分卡”评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开发,简称“CDC WHSC ”评估)PP电子,将其员工健康和福祉策略得分从2016年的68.5%提升至2024年的88%,超越了大型组织和行业普遍标准,对促进员工健康发挥了显著作用。
该中心自2014年起,在10个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中心成员组织(包括其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网络),连续十年参加CDC WHSC评估(涵盖员工血压健康、哺乳支持及职业安全等多个方面),并根据每一年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组织内部的员工健康促进策略与工作计划。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该中心也意识到WHSC工具未能全面评估工作场所的文化因素(如同事支持和社会氛围),后续将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估手段,持续营造良好的职场健康文化,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更全面的健康支持。
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2022版)》关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提及,“4.4 能够了解影响医生健康的因素,如疲劳、压力和交叉感染等,并注意在医疗服务中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因素,同时知晓自身健康对患者可能构成的风险”。但在具体医学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缺乏权威健康促进评估工具、相关教育机构重视不够和职场健康促进工作开展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议:
一是引导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实习基地进一步重视医学生在医疗机构实习、规培阶段的健康促进工作,构建更加有利于医学生身心健康的职业环境。二是指导开发关于临床实践教育阶段医学生健康促进的权威性评估工具(统一的评估量表)等,增强有关医学生的健康促进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三是鼓励承担临床实践教育的单位,开展医学生健康促进评估工作,遴选最佳实践案例,为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和提质提供实践经验。
这项调查由气候与健康教育全球联盟(Global Consortium on Climate and Health Education, GCCHE)牵头,与领先的学术机构和全球网络合作进行,跨越138个国家,评估了气候主题被纳入公共卫生学位课程的程度。调查结果包括:
一是只有70%的受访机构报告在2023—24年提供气候与健康教育。二是全球范围内存在差异,与欧洲和美洲等地区相比,非洲和东南亚等脆弱地区的气候教育较不全面。三是尽管越来越多地纳入基础知识,但很少有课程充分涉及气候适应和公共卫生行动等高级能力。四是ASPPH致力于推动公共卫生学术界在应对全球卫生挑战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研究结果强调,迫切需要协调的跨学科合作来加强气候与健康课程,尤其是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2024年11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发布2025-2030战略计划。该计划提出,该校将致力于成为世界知名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院校。具体包括:一是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并将通过理解、重视和反映这种多样性做出最佳贡献;二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和毕业生,使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导者;三是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研究的卓越性和影响力;四是成为澳大利亚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机构,将扩大其对改善国家、地区和全球健康结果的贡献和领导力。
韩国政府先前发布的医学院校扩大招生政策预期将带来2025学年度医学生规模大幅增长。韩国医学教育学会对2024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家紧急状态声明及随后的全国演说表示强烈关注,认为扩招将给现有医学院教育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未来六年可能出现严重的医学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源市场混乱,呼吁立即停止2025学年度医学院新生招生及住院医师选拔,努力恢复医学教育的正常秩序,以保障国民健康。
为解决医生持续短缺问题,提升医学院校定向培养计划吸引力,从2023年开始,俄罗斯多位医学教育专家强调修改医学生定向培养条件的重要性。2024年2月,俄罗斯联邦政府调整医学教育定向培养政策,并确定了2024年定向培养招生名额。同年4月,卫生部公布了下属大学具体的招生名额,包括10个专家学位专业、88个住院医师培训专业、59个副博士专业和1个学士学位专业。与2023年相比,医学生物化学、口腔医学、药学专业的定向招生名额有所减少。与此同时,骨疗学、耳鼻喉学、物理与康复医学等新专业也出现了配额。此后,俄罗斯政府出台检查医学院校接受定向学生有效性、调整申请人申报院校数量等举措,对于提升定向培养的吸引力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且部分地区医学院校处于空缺状态。
2024年12月11日,德国联合研究会(DFG)公布了德国科研最高奖项——“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Preis)。其中,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4人获奖,分别是莱布尼茨分子药理学研究所Volker Haucke教授(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 柏林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Ana Pombo教授(基因组生物学)、慕尼黑赫姆霍兹中心 Maria-Elena Torres-Padilla教授(表观遗传学)、弗莱堡大学医院Robert Zeiser教授(血液肿瘤学)。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