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2. 举例说明医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密切相关性。
医学(medicine)是关爱生命、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科学、艺术和实践。医学的概念随着医学科学知识不断丰富、疾病防治技术不断提升和医学实践不断扩展,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科学属性。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人群,他们来自不同程度发展的经济社会、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条件,所以医学也同时具有社会和人文属性。
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不仅和人文社会学科融合交叉半岛BOB,也和诸多理半岛BOB、工、信、管等学科交叉。根据需要,可按不同的标准对医学进行分类。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学的活动,也出现了从事治疗疾病的医者。但早期的医学和神巫不分,汉语“醫”和英文的“medicine” 均有“卜筮”和医者的意思,可见医学的基本概念就是处理疾病。医学的对象是人,要治疗疾病就需知道正常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鉴别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直到现在一提到医学,首先想到的是医院、医生和护士,也可能想到医学院、护理学院等。这些都反映了医学有一个经典狭义的定义:医学是诊断治疗疾病的实践活动。英文“medicine”还有采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意思。
医学诞生于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和药。公元前5世纪前后半岛BOB,人类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西方哲学家称之为“轴心时代”。东西方几大文明共同进入一个创造性思维意识集体进步与进取的时代,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一大批思想家几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历史舞台上。从而影响并出现了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等。轴心时代之前,主要靠算命、占卜、巫术等方式,结合宗教仪式完成治疗行为。考古证明,原始的医疗实践活动的确存在,也就是说,轴心时代前就有医术,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
中国古代对医学的概念,“医者易也、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易也”强调的是变化,医的对象病人与疾病半岛BOB,处于动态变化中。“意也”是医生对医学经验的感悟,对医学知识的体验。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学医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外,还需要一种感悟,强调的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的体会与经验。“艺”是技艺,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需要这种技艺。“术仁乃医”是说医者。首先要有仁爱之心,对病人要有慈爱、关怀之情,用仁爱之术来体现仁爱之德。
中国古代医学注重强调了医德和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医学是医疗实践经验,病人与疾病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明代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提出:“医乃仁术”,即指医学是一门治病疗伤、普度众生及仁爱高尚的技术或事业。
西方医学最早的发源地是古希腊,被称为“医学之父” 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 460年—公元前 377 年)是古希腊医学的代表。医学在希波克拉底时代被看作艺术(art)或技能 (skil),那时的医学重视医生的经验,关心病人,被称为“经验医学”。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包括三个要素:疾病、病人和医生。医生是艺术的仆人,治疗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治好病人,病人必须和医生一起与疾病作斗争”。从医学的特点,提出医学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无论单个的人或具体的人群都是社会化的人,都具有个性特点和社会性。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人,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医学的艺术性所在。
医学的目的是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疾病,维持身体健康。医学本身隐含着一种道德原则,即一个医生有义务促进人们的健康,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
中世纪医学的“中东医圣”“阿拉伯医学王子” 阿维森纳 (Avicenna,980—1037),是中世纪医学和阿拉伯医药学成就的代表。他所著的《医典》给出了较早较完整的医学定义且又是流传最久的定义:“医学是科学,描述人体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健康丧失的原因,恢复健康的方法。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的技艺”。阿维森纳对医学的本质阐述得较全面、较深刻,其意义在于:
随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明,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医学得以把自己的理论方法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称之为“实验医学”。19世纪中叶,细胞的发现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理学、细胞病理学的形成是现代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中叶,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依托,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的相继建立,使医学深入到分子水平,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从20 世纪到 21 世纪,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半岛BOB,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简单观察试验到精密实验、从分析到综合、从个体研究到群体研究,一大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与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苏联医史学家彼德罗夫指出:“医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在各种条件下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个科学知识体系。”1828年美国出版的以“韦氏”冠名的、著名的《韦氏国际英语词典》,给医学的定义是“维持健康和预防、减轻或治疗疾病的科学”。(Medicine: The science and dealing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the prevention, alleviation, or cure of disease)。英国的《牛津英语词典》被认为是当代最全面和最权威的英语词典,将医学定义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科学实践”。(Medicine: The science of practice of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西氏内科学)自1927 年首版以来,因论述严谨、系统,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世界各国医学院校皆以此为教材,被誉为“标准内科学学参考书”,已经出版到第26版。
它给医学的定义是:“医学是一种将科学和科学方法与成为医生的艺术相结合的职业。照顾病人的艺术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即使在现代,在几千年的常识和更近期的系统的医学伦理学指导下,关爱和安慰的艺术仍然是医学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些人文素质,现代医学的应用是次优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给医学的定义是“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
医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从不同时代对于医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医学与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密切相关,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关系密切,同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医学的概念、内涵也随之变化,医学的外延在不断扩大。
医学是从不同水平诠释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阐明疾病的原因和机制,制定疾病诊断标准、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及作出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知识获取和实践活动。医学也是在群体水平研究疾病在人间、空间和时间的分布,阐释疾病的群体流行规律,提出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方法,进而采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医学在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医学更是疾病诊断治疗的实践过程,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进行有效的治疗,需要有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也需要有精湛的医学技能,更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们知道,医学实践活动的广泛深入和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更新、提高密不可分。医学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对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生命运动规律的诠释,对疾病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和群体水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对健康的最新认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同医学的交叉融合,促进了人们对医学的认识。然而,给医学一个能够得到医学各方人士认同的定义实非易事。
我们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征询医学各方相关人士意见,特别是结合 2020 年新型冠状病 毒肺炎(简称 “新冠肺炎”)世界流行以及疫情防控中医学彰显的重要作用,反复推敲、仔细斟酌给出了这一全新概念,即“医学是关爱生命、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科学、艺术和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教授在《医学的温度》一书中提出了医学到底是什么,医学本质是什么,医学的属性有哪些?哪些是客观固有属性,哪些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属性。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和思考。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医学包含科学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
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进步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不少人看来,医学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辞海》(2016 版)定义医学为:“研究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斗争的一门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实际上研究生命过程的任务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来承担,医学只是期待和利用这些学科的成就,换句话说,医学不能没有自然科学的支撑,因此医学具有科学属性。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体,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生物性)决定的。近代“生物医学模式”以生物科学为立足点来看待健康与疾病,把人看成是一个生物有机体,认为疾病必能在器官、组织、细胞或分子找到可测量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而确定出生物的或者物理化学的原因,并由此找到治疗方法。人具有自然属性,医学当属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科学属性。但是,单纯地把医学划归自然科学是片面的。
人体系统具有自组织性。也就是说人从出生开始,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它们就是自然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自动组织起来有条不紊地工作; 而且它有自稳态性,即使遭受破坏,它也会很快自己取得一个新的平衡,具备巨大的自稳能力。它还是开放性的,对所有的机械系统来讲,内部的熵都随着时间而增加,内部分子和原子的紊乱性也会不断增强。而唯有生命系统内部的熵可以不随时间而变,需要时还可以降低,因为它可以通过特殊机制从外界获得负熵; 它是有时态性的,任何时候我们的机体都在变化,没有一刻是相同的。直至日前,现代科学还没有破解这个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
人体系统具有不确定性。 面对复杂的人体生命系统,当前主导现代医学研究的是还原论模式,这样的研究模式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无穷无尽地还原细分,没有穷尽。从人体组织还原到细胞,从细胞还原到分子,分子再向原子方向还原,无穷无尽。另一个方面,还原以后几乎不太可能把它再整合起来,还原得越细,整合就越困难。系统一旦被分割,就会丧失信息,还原程度越高,信息的失真越严重。
而现代科学到现在没有建立描述整体状态的体系。我们分解以后看到的再清楚,也不是我们人体真实的工作状态。随还原论模式而来,产生了一个临床实践问题,就是学科分割越来越细,分了外科以后还要分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等,分了内科以后还要分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呼吸科等,即使在普外科里,还要分肝胆胰、肠胃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面临循证的困境,看病要有证据,这是现代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不可能等到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有了足够的证据才看病,因此现在很多病还是凭医生经验来看。现代医学即使发展到现在,临床决策依然无法完全依据现代科学的实证与量化分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经验性方法。
医学的科学属性(即自然属性)很容易被人理解。自从 1543 年维萨里 (1514--1564)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人体的构造》一书后,医学沿着“科学”的道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医学科学取得的科学成就使人们对 “医学是科学” 的概念根深蒂固,而对医学具有人文、社会属性的内在本质却知之甚少或不甚理解
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医学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以人为服务主体。如果医学科学技术里缺少了善良,其结果要么对人类毫无价值,要么给人类带来灾难。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医生说过:“没有人文精神的科技是破坏力,医疗技术尤其如此”。
纽约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
首先,医疗技术有很大局限性。在众多疾病当中,目前我们线%。也有人估计,人体细胞约有2万个基因,迄今我们线%。因此,医学(科学)不是万能的,医疗技术不可能解决医学面临的一切问题。其次,医学(科学)无法达到的地方,人文可以到达。在现实中,在临床中,我们经常目睹一些病人受着疾病的折磨,而医生却束手无策。对于一些晚期癌症病人,当他们进入生命的终期时,任何科学的、技术的力量都显得苍白无力。而此时,人文的、情感的力量却能在一定程度减轻这些病人的痛苦与孤独,使病人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医学的温度,让他们活得体面,死得尊严。这是医学人文最为突出的表现。
医学应该具有一种精神,体现医学的价值。1990年联合国《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教给我们真理,带给我们智慧,但却给不了人类的善良和同情。医学的科学属性是求真,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医学人文属性是求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本质的医学哲学范畴,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医学的人文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本质特征的属性。
1843 年,法国医学家诺尔曼断言:“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细胞病理学创始人鲁道夫•魏尔肖 (Rudolf Virchow,1821—1902)也赞同此观点,即“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20世纪 30年代,著名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又重复这一观点,即“医学与其说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是一门社会科学”。这种观点是武断的、片面的,但在当时,是被广泛认可的。也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到医学离不开社会科学。
人的社会属性,最为实质的内涵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承载并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们具有各种社会知识、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从不同角度理解社会规范、社会要求,并形成各自的社会价值取向等。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医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因此医学具有社会属性。
我国的制度优势、文化力量、政府组织动员力、社会协调力、民众配合力、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战斗力等成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根本保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世界各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与现状,生动地体现了医学的社会属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求人们对健康需求、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医疗费用增长 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做到病有所医,实现健康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医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它不仅和人文社会学科融合交叉,也和诸多理、工、信、管等学科交叉。为了学科发展的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可对医学进行分类。
从医学的起源角度,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的西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朝医、彝医、壮医、苗医、傣医等)]多种医学体系。
按照医学的历史时期,可以将医学划分为古代医学、近代医学、现代医学等。如果要再细分,古代医学又可分为史前医学、古代东方医学、古代西方医学等。
从医学研究领域、研究层次的角度,可将医学划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康复医学等。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变化,亦可有分子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循证医学等。
《973医管专业基础综合》是清华大学医院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内容之一,考试内容包括医学专业基础和管理学专业基础两个部分。考试要力求反映医院管理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专业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