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校如何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如何更好立足基本国情,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本期教育版,关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探索与实践。
2021年3月6日,习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今年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北医”)办学110年。110年来,北医始终致力于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仁智兼养、德理双修、为人为学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和“通专并举,德才兼备”的培养原则,通过科学布局构建中国特色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走进北医西门,一块泰山石格外醒目,镌刻的“厚道”二字,苍劲有力。“厚道”二字在北医师生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2020年毕业季,每一名北医毕业生都曾收到一块微缩版3D打印、底部刻有“大医精诚”印记的“厚道石”模型。从此,“厚道石”陪伴着他们奋战在课堂、手术台、实验室,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
明大德方能担大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直以来,北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和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打造符合医学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充分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凭借高超的医术和强烈的责任心天博,2008年,她敏锐发现‘肠道病毒EV71’导致患儿死亡病例,迅速上报相关部门,发挥了及时预警的作用,她就是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晓琳。”在预防医学专业课上,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刘珏教授不仅讲授传染病专业知识,还将“公行天下,卫戍健康”的理想信念融进每一堂课,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卫生的责任和使命。
北医广大教师深刻懂得,培育高质量医学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
师者,医者。在一代代北医学子的心中,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
走进北医解剖楼,老院长胡传揆和马旭的遗骨保存至今天博,他们捐献出自己的遗体,成为大体老师,这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承;为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北大人民医院陶其敏教授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为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大批北医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沉的仁爱之心,给北医学子带来深远影响。
如何培育敢于创新、问鼎学术前沿的一流医学人才?如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探索与思考?面对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北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以临床医学需求为牵引,优化医学专业结构,促进临床与基础、临床与预防深度融合天博,推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拔尖医学人才。
一个课堂上能不能同时有两位老师?北大基础医学院解剖系方璇老师和北医三院骨科周非非教授大胆尝试。课程开头,周非非老师先讲一个临床病例,之后,方璇老师讲相关基础解剖知识,之后再回到临床,深入分析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做出诊断。
从临床到基础,再回到临床,力求打破基础和临床之间的壁垒,这是北医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缩影。
“随着技术进步,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内科治疗越来越外科化,外科治疗则朝着微创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此,医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北大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张卫光介绍,基础和临床在教学上深度合作,有利于加速“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打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之间的界限,符合医学教育规律。
近年来,为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北医全面启动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涵盖医学部所有专业的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育人新范式,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国家使命感的、引领未来的医学科学家和临床科学家”。
一方面,加大国家紧缺急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完善包含全科、急诊、儿科、感染、呼吸与危重症等紧缺专科在内的51个专科;一方面,创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制度,实现培训考核协同、人事制度协同、专科医师攻博协同“三位一体”的医教协同新局面,构建了研究生教育与行业规范化培训顺畅衔接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模式。
筑强国建设之基,育可堪大任之才。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说:“北医一直肩负促进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和创新改革的使命,为全面推动和促进中国医学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医学教育质量提升,不懈探索与实践天博。”
医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医学院校需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在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笃学求真、矢志创新的医学人才。
“我们在接诊中遇到异常病例,不能简单一句‘治不了’就放弃了深入思考。难题是挑战,更是我们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技术的契机。”这是口腔医学界知名专家王兴对学生的教导。
这番线级口腔颌面外科学临床技能型博士研究生夏龙。颌面部关节强直患者,是面部受到严重创伤的患者中最难医治的一类群体。“每当看到患者不能张口进食,饱受折磨,我都激励自己加紧攻关。”在导师带领下,夏龙着力改进“关节强直”手术方法,从让患者能“张开嘴、吃东西”,到现在“一次手术解决多个并发症”,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近年来,北医优化学科建设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原始创新能力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共牵头承担重大项目69项,134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
“搞科研必须要有坐冷板凳的准备,还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决心。”我国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北大药学院张礼和院士,一直致力于药物化学研究,在非放射标记核酸探针研究、以核酸为靶的药物研究等方面深入探索;2016年,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教授挑战了世界首次金属3D打印定制大跨度人造脊椎植入手术,为患者成功拿掉脊椎上的恶性肿瘤,植入3D打印金属人工椎体……
为更好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学校还围绕“双一流”建设动态制订招生计划;面向国家高水平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和急需紧缺学科,探索实施医学创新交叉博士研究生招生项目;面向推免学术学位直博的新生,增设“拔尖人才奖励计划”。
“医学院校应立足学科,强化科研能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说。
医学教育,与时代进步、人民健康紧密相联。北医在110年发展历程中,面对国家需求,始终勇担重任。
完成冬奥会首例运动员手术、首例脊柱骨折手术、实施首例航空医疗救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医作为全国唯一参与北京、延庆、张家口全部三个赛区的医疗保障单位,用专业守护冬奥赛场。
无论是援疆、脱贫攻坚,还是抗震救灾、疫情防控,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北医人总会挺身而出:2008年汶川地震,北大6家附属医院派出98名医务人员,冒着余震危险,挺进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在残垣断壁间坚持救援;2015年至今,北医承担医疗人才“组团式”任务,在雪域高原创造多个医疗奇迹;面对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医援鄂医疗队400多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
今年7月,刚刚博士毕业的北大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黄红说:“国家召唤,使命必达。我们北医学子将矢志担当,将社会责任和济世情怀扛在肩上。”
面向未来,北医人使命在肩天博。“北医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更加全面准确把握医学教育的规律与趋势,以学科为主导、突出专业特色,开展医工、医理、医信、医文等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乔杰表示。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