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网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医者,更是敢于创新的“发明家”。他们研发出颠覆性医疗设备,让手术更加精准、高效;他们设计出智能化预警系统,一次次把患者拉回死亡线;他们探索精准医疗的无限可能,寻找最优的手术方案……
得益于江苏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创新以及产医融合的政策,创新者们在医疗领域营造了敢于探索未知天博体育官网、敢于挑战难题的科研氛围。省卫健委数据显示,仅江苏16家高水平医院就已经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7个、“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医药创新联合体17个。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近日,记者走近这些医者,看他们如何将“大胆创意”一步步照进现实。
如果能够早一点识别出患者的危险症状,那么诊断的准确性就会提高,降低重症风险;脓毒症目前没有治疗药物天博体育官网,如果有新的诊治疗法,就能够把患者从死亡线拉出来……在临床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谢剑锋一步一步把这些“如果”逐一成为医学创新的成果。
“没有突然恶化的疾病,只有突然发现恶化的疾病”,凌晨两点,中大医院重症病房时常看到一个身影,值班的护士长知道,谢剑锋又起来查房了。他对每一个病人问得细、查得细、想得细,治疗得更细,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谢剑锋总是视之为临床挑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创新,这些临床上的难题不再成为“拦路虎”。
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医护工作区墙上,记者看到,一整面的显示屏,闪烁显示着一个个生命体征的数值,这正是谢剑锋所在团队创新研发的院内重症患者早期预警及快速反应平台(CCRRT),“这个系统厉害了,”谢剑锋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该平台通过无线监测与传输技术,实时同步患者的生命体征、电子病历及检验检查信息,实现临床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实时风险预警。“这些病人来自不同的科室,但他们的数据都被集中到平台上。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对病人进行评分,绿色代表安全,黄色提示风险,而红色则意味着高度危险,需要立即处理治疗。”通过这个数据平台,能够实时“识别”出潜在的重症患者,而不是等“人工”去发现。
靠着自己每个凌晨查房后的日常思考和积累的经验,谢剑锋将昔日的“如果”变为了今日的“现实”,这套“生命预警平台”研发上线后,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下降了30%。
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如何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谢剑锋坦言:“科研与临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医学科研最终要落地于临床,真正实现医学技术从临床中来天博体育官网,到临床中去,最终是患者受益。”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的基础科研一定是基于临床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提高诊疗效果天博体育官网。这才是真实可靠、有价值的医学科技创新。”当记者拨通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昊的电话时,他刚结束一台复杂手术。“这是位60多岁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不仅病灶大,位置也不好,根治性切除难度很大。但现在,我们已经非常有经验了。”电话那头,做完手术的他如释重负地说。
就像一只手有5根手指一样,人有5个肺叶。大部分肿瘤出现在手指的“末梢”或“中部”,切除难度不大。但有些在手指分叉处的肿瘤就没那么容易对付了,如果肿瘤还很大,在过去很难实现根治性切除。
这次张昊接诊的患者同样也是这个情况。为了提升这类患者的手术预后和生存期,张昊结合国际最新肺癌药物研究进展,反复琢磨、研究相关手术经验,在免疫新辅助治疗后中央型肺癌重建手术方面取得突破,并开展了江苏首例“达芬奇Xi系统免疫新辅助治疗后局晚期中央型肺癌袖式切除术”,通过免疫药物的应用使肿瘤缩瘤降期最终实现根治性切除,提高了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周期。如今,张昊完成此类手术例数居省内首位、国内前列,并参编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国际专家共识天博体育官网。
勤勉、敏锐、爱钻研……这几个创新所必备的品质,都能在张昊身上看到。这不仅让他的临床技术越来越精湛,也帮助他在基础科研上屡屡突破,并获得授权专利7项。
在许多临床场景中,吸入高氧已被广泛用作辅助治疗,但吸入高氧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仍有争议,尤其是在肺癌中。张昊首次提出吸入氧浓度改变对肺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数据库、多组学及肺癌患者生存预后分析,研究发现吸入高氧通过细胞内代谢重编程抑制肺癌转移,对放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这一成果发表在全球呼吸顶刊《欧洲呼吸杂志》,杂志主编当期配发述评并给予高度评价。
张昊常常和学生说,如果只会看病、做手术,那医生能救的人很有限,而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问题,则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人。好的临床医生是天然的临床研究主力军,无论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做临床研究,都要聚焦临床问题开展探索、创新,才能逐步成长。
“当我看到我们研发的机器人‘上台’,从图像规划到在脊柱上把椎弓螺钉全部打好,只用了20分钟。这样一个难度的手术,成熟的医生也要用五六十分钟,我们是追不上它的速度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周振宇说。周振宇口中的机器人名叫小逸智动骨科机器人,是完全由周振宇团队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做的是脊柱和四肢骨折、骨盆髋臼手术。
“最开始有这个想法是8年前一次学术交流上,有一位教授聊到骶髂关节脱位手术时提醒打螺钉要特别谨慎,如果螺钉穿到前方刺破腹主动脉,患者几乎下不了手术台。”
“工具不好用”是促使周振宇进行医疗创新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医者的“责任使然”。他表示,如果可以根据CT扫描图像来规划路径,然后将规划传给机械臂,由机械臂来完成操作,准确度就会高得多。
从零开始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并不容易。“如果使用进口零部件,研发可以提速,但价格贵还受制于人,所以我们坚定,机器人所有部件都要国产化。”周振宇举了核心部件光学为例。这个部件相当于“眼睛”,是实现术中导航的关键,“原理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精度。”周振宇说,国外主流光学的精度达到0.1毫米,他们第一台样机制出花了3个月时间,精度是0.4毫米。“我们不断地改良设计和算法,从0.4毫米到0.2毫米又花了三个月,而从0.2毫米精进到0.1毫米,整整用了半年时间。”
四年紧锣密鼓,小逸智动骨科机器人更新到了第二代,体积已经缩小了,精度也有大幅提高,正在申请三类医疗器械,即将开展临床试验。周振宇还告诉记者,从研发伊始,他们就将市场定在了基层。目前其他国产骨科机器人,价格也要超过千万,只有大医院才能负担得起。而他们团队希望将产品最终价格控制在300万以内,同时降低对辅助设备的要求,这都将更有利于机器人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相比大医院,基层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是更需要骨科机器人大展拳脚的地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