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1月19日,由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
自2015年起,健康报社已连续7年完成了国内、国际“双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评选。本次医学科技新闻评选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初筛、初评和终评环节。来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担任评选顾问。爱思唯尔公司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为本次评选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12月,由《英国医学杂志》倡议、中国专家主导、国际专家参与的“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正式线篇分析性文章。由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和《英国医学杂志》高级临床研究编辑、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领衔,国内十家单位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和撰写。
在专刊中,我国学者表示半岛BOB,新冠病毒传染性强、致病性适中的特点使之成为能引起世界大流行的极佳病原体半岛BOB。在探索病毒特点、遏制疫情蔓延的过程中,中国做出的努力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学者在本专辑中撰写的系列文章,向世界介绍了中国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迅速行动起来,果断、严厉地采用了传统的公共卫生策略(即非药物干预措施),在短短两个月内,成功扼制了疫情,消除了本土感染。新技术的使用,如快速核酸检测、移动设备追踪及超级计算机建模等,也为防控做出了显著贡献。世界上成功控制如此高传染性疾病的现有经验十分有限,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全国防疫行动、迅速动员医护人员进驻疫区、有效协调地方卫生资源、快速加强传染病治疗和护理能力等经验,值得借鉴。目前大流行正处于第二阶段,疫苗接种将是这一阶段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在疫苗接种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之前,中国仍需要坚持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
中国抗疫策略的短期代价看似很高,但从长远看,如果不这么做,其对中国以及全世界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证明了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在控制传染性疾病上的巨大威力。中国专家表示,国家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果断、严厉防控策略,现在来看,所做的一切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财产半岛BOB。
上榜理由:该专辑向全球同行分享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中国防控新冠疫情的经验和教训,为人类继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应对未来的新发传染病提出了中国策略。
2021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正式获批半岛BOB,这也是首个中国国产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产品。该药品适应证为青少年及成人血友病A(先天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出血的控制和预防。
以往,我国凝血因子Ⅷ大多提取自人血浆,因人血浆供应短缺,产能非常有限。同时,由于生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该类药物一直供应不足,造成这一类罕见病患者用药不够、身体状况不佳。
上榜理由:尽管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病,但因我国血友病患者人群基数大,该病位居国内罕见病患者数首位。首个国产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产品成功上市后,有望打破外企垄断局面,以显著低于现有进口药物的价格,为甲型血友病患者提供治疗方案,进一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同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2021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靶向人CD19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的上市申请,该药品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细胞治疗类产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同一时间,首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适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随后,该药另一适应证,即尿路上皮癌适应证上市申请获批。
上榜理由:CAR-T疗法作为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近些年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最大热点之一,治疗前景好但价格高昂。此次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药品,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给复发或难治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1年12月,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领衔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批准上市。
这一联合疗法在国际多中心试验中展现了优异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是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开展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最优数据的抗体药物。该联合疗法可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千克)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早期用药,能降低患者转为重症的风险。
上榜理由:这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研究团队仅用了不到20个月的时间,将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从最初的中和抗体分离与筛选,并迅速推进到完成国际Ⅲ期临床试验,最终获得中国的上市批准。
2021年4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线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的描述性研究。该研究分析了全球癌谱和中国癌症负担的变化概况。
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女性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总体而言,发病数排名前14位的癌种占2020年新诊断病例的近75%。按癌症相关死亡数排序,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和结肠癌是排名前5位的死因。肺癌仍然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成为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迅速增加。中国正在经历癌谱转型,肺癌、胃肠道癌症和乳腺癌的负担日益加重,且中国的癌症死亡率很高。
上榜理由: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特点,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会极大影响社会和个人的风险和负担。该研究可为中国癌症防控政策和实践提供数据参考,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应对癌症流行。
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刘涛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合作研发出一种快速调控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开关”,为合成生物学和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研究2021年11月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上榜理由:基于翻译水平调控的NATS系统拥有快速调控药物蛋白表达的优势,为细胞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调控工具,也为未来糖尿病的胰岛素注射治疗提供了细胞治疗领域的替代方案,同时还能满足血糖精准控制的要求。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朱听教授及其团队团队经过近5年的研究,全化学合成了分子量达90kDa的大型镜像蛋白质——Pfu DNA聚合酶,利用该高保真镜像聚合酶组装出千碱基长度的长链镜像DNA,并开发了基于镜像DNA的信息存储技术。相关研究于2021年7月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课题组初步实现了镜像中心法则中的镜像核酸复制、转录、反转录,开发了镜像PCR、镜像核酸测序等技术,目前正在着力构建镜像蛋白质翻译系统以实现完整的镜像中心法则。
研究者利用分割蛋白质设计辅助合成的策略,突破了全化学合成对蛋白质大小的限制,获得了目前已报道最大的全化学合成蛋白质。
上榜理由:该研究解决了长期制约镜像生物学领域发展的大型镜像生物分子的制备难题,为后续构建镜像蛋白质翻译系统以实现完整的镜像中心法则及拓展镜像生物学系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者还开发了基于镜像DNA的信息隐写技术,可以有效提高DNA所携带信息的保密性,为镜像生物学系统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我国学者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我国研发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新冠疫苗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继2020年11月公布18~59岁健康志愿者临床试验进展之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Corona Vac)再次发布最新进展。2021年2月3日,中国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发表研究称,他们对克尔来福开展的Ⅰ/Ⅱ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60岁及以上健康人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与18~59岁健康人群的结果相当。
克尔来福疫苗的研发方是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据研究团队介绍,这是克尔来福疫苗在老年人群(≥60岁)中进行临床试验的首次报道。研究对两种不同剂量疫苗接种的安全性进行设计评估,前后两剂疫苗接种间隔28天。
2021年3月,《柳叶刀·传染病》报道了高福院士团队联合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智飞龙科马”)研发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ZF2001)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性良好,没有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接种3剂次25微克疫苗的入组者,97%产生了可以阻断活病毒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超过康复患者血清。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者表示,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具有产量高、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运输等优势,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
上榜理由:这两项研究证实,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通过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试验检验,推动了中国新冠疫苗的接种,也提高了我们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阻断能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志华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瑛研究员团队合作,搭建了晚期肝癌候选药物淫羊藿素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径,并通过创建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了以葡萄糖为碳源从头合成淫羊藿素。相关研究成果2021年3月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
淫羊藿素是中药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晚期肝癌候选药物阿可拉定的单一成分。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淫羊藿中挖掘鉴定了一个异戊烯基转移酶EsPT2,其高效催化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KAE)的C8异戊烯基化合成8-异戊烯基山柰酚(8P-KAE);从大豆中鉴定了催化8P- KAE的C4’- OH甲基化的甲基转移酶GmOMT2,搭建了淫羊藿素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径。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引入11个外源基因以及改造12个酵母内源基因,构建了高产8P-KAE的酵母底盘,实现了淫羊藿素的合成。
上榜理由:这项研究不仅鉴定了两个新的生物元件半岛BOB,而且首次实现了淫羊藿素的从头人工合成,为规模化制备淫羊藿素及其衍生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解决合成生物学研究可能面临的生物元件pH不适配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和滨州医学院付强领衔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衰老细胞空间基因组表观调控核心机制,并绘制了衰老相关染色质全局景观图谱。相关研究2021年5月在线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
科研人员通过全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全景式分析并发现了人类衰老细胞有700多个胞浆与核内蛋白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400多个是可量化的。在87个显著上调和29个显著下调的蛋白质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H3K27和H3K36这两个位点三甲基化和二甲基化水平的同步降低。科研人员阐述了它们与细胞衰老特殊表型之间有潜在、深层和至今未知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KDM4家族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经常出现上调态势。通过转录组绘制的染色质可及性图谱和通过全基因组数据绘制的表达图谱,研究者系统展示了染色质开放度的全局性变化和转录组景观式时空重编程的特有规律,而这些都是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紧密相关的。
上榜理由: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组蛋白H3位点表观修饰的生物学意义,产生了衰老细胞的高精度染色体空间可及性图谱资源。研究发现了衰老细胞特异性的去甲基化酶表达规律和多套SASP相关转录调控元件,为阐明衰老伴随的表观因子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和新证据。
国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选择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的、权威媒体关注的重点成果。对2021年《科学》《自然》《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知名医学学术期刊和各专科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选取《健康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网等1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报道过的,以中国学者为主要完成人的医学科技新闻,共初筛获得115项,经过初评后获得23项新闻列入备选条目。
国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根据最新发布的Scopus数据库全球出版物表,细化挑选出138个相关领域的3700多本期刊及系列出版物,筛选其中排名前1%的知名期刊,如《细胞》《柳叶刀》《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进行遴选。遴选标准是2021年发表于上述国际权威期刊的原创性论文,同时采用PlumX综合指标(用于反映社交新闻媒体热度)进行排序。最后,在选出的数千篇文章中,筛选出综合指标排名靠前的研究成果,经初评后获得30项研究成果列入备选条目。
初评环节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爱思唯尔医学事务部等机构专业人员参与。
终评环节特别邀请国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学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选顾问(名单如下)。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