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5月23日,“中华医学会第19次重症医学大会”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上,陈德昌教授作大会报告,系统阐释了重症医学的学科价值、发展脉络与前沿趋势,为该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战略指引。本刊特将报告核心内容整理刊发,以飨学界同仁。
重症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石学科之一,始终肩负着救治重症患者、挽救生命的使命。随着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医学技术的革新,重症医学既面临复杂多变的时代挑战,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重症医学实现了从蹒跚起步到与国际接轨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08年晋升为二级学科,标志着学科体系化开始建立。此后,在一次次危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中,重症人都能挺身而出,肩负重任,证明其是救治重症患者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重症医学力量也不断壮大PP电子。然而,资源短缺、人才梯队断层、应急流程不完善等挑战,也暴露出学科发展的深层瓶颈。挑战往往催生机遇,这带来了国家财政的支持、学科建设的完善以及突发事件中运行机制的优化。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要持续完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网络、着力加强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建设、有效扩充重症医学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推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领域改革以及组织实施的要求。文件还明确了2025年末和2027年末在床位数、床医比、床护比的预期目标。在2024年底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完成了全国重症医学科的资源调研,调研数据显示,ICU的床位情况、医护人员数量跟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提示重症医学在未来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在医疗创新方面,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以及人工智能(AI)应用蓬勃发展。在理论创新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通气策略从最开始的大潮气量到小潮气量、再到个性化呼吸机参数设置,ARDS的救治成功率逐渐升高;脓毒症治疗正从以感染控制与器官功能支持为主的范式疗法,逐步向基于生物标志物分型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探索。在技术创新上,日新月异的5G远程医疗,实现了多学科、多专家的远程视频会。在设备上,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实现ARDS通气/血流实时动态监测,为ARDS的诊疗提供关键信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历经数十年迭代,从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ECMO)到微型化人工心脏及全人工心脏系统,为患者重启生命的希望之光。中国自主研发ECMO的获批上市,更标志着该领域本土创新能力的突破性提升。近年来,AI在医疗领域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也促使智能化临床预警、辅助疾病分型以及诊疗决策系统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AI技术前景体现在高维数据处理(如大语言模型)、实时决策支持及精准治疗优化;但挑战同样突出,包括模型“黑箱”效应、跨机构数据孤岛导致的性能衰减,以及伦理与数据安全风险。
在科研创新方面,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包括科技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多项举措,为重症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期刊和人才项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重症医学人才。基础研究方法的创新,如类器官技术、器官芯片和多组学研究,推动了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临床研究方法的进步,包括目标模拟试验、机器学习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扩展了临床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此外,中国学者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创新学术成果也逐渐实现从国际跟跑到并跑的转变,科研论文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显著特征。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ICU医生SCI发文量以年均5.3%的增速持续攀升,彰显出强劲的学术生产力。中国学者在重症医学领域五大核心期刊的发文量持续稳定,始终占据全球该领域总发文量的21%~26%。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重症团队在Nature、Science、N Engl J Med、JAMA、BMJ亦不断发表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在教学创新方面,技术革新上可使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高仿真ICU场景,支持气管插管、ECMO操作等技能训练;数字孪生与元宇宙技术则基于真实患者数据打造动态虚拟ICU,实现个性化临床决策模拟与实时反馈。在教育体系改革上,本科教育强化案例导向教学,研究生教育引入科研范式培养,教材每两三年迭代更新以适应发展;职后教育通过相关专科资质和专科技术培训提高重症医学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另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他国也开展了深度国际教学合作。
在管理创新方面,纲领性文件《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2025年版)》指明重症医学科管理发展新方向,文件增加了科研布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及ICU的服务模式版块PP电子,并首次将重症信息化建设纳入学科发展框架,推动诊疗流程智慧化转型。在患者管理层面,实现从单一的仅关注围重症期的救治模式到预防-救治-康复的全疾病周期管理,完善远程医疗、多学科协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模式。重症医学分会更新多部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实现患者高质量管理PP电子。针对应急体系建设PP电子,“平战结合”理念逐渐落地,通过市级定点医院重症床位扩容、战备ICU动态储备及整建制接管病房预案的制定,建设了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整建制接管病房方案,为应对未来复杂公共卫生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通过国际学术对话,持续传递学科发展的“中国强音”。2024年,亚太重症医学研讨会促成多项区域协作共识;第46届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参观当地ICU,与国际医师交流两国重症营养临床实践的经验与心得;第37届欧洲重症医学会年会的中欧论坛聚焦脓毒症与ARDS,系统性展示中国创新研究的临床转化价值;2025年,在第54届美国重症医学年会上,特设中美重症医学论坛纪念两国合作二十周年;中国还加入了国际重症营养协作平台-GRIP工作组,并参加国际器官功能支持会议。本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更设立四大国际联合专场(中美、中欧、亚太、中新),汇聚全球重症专家,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中国重症医学从跟跑向并跑的跨越,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张雪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一旦掉入社会底层,和一帮没有素质的人混在一起...
男子深夜与情人在车上“翻云覆雨”,情人一阵抽搐昏死过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唯一全免费的城市,上学、交通、水电、看病全免PP电子,买房仅1元,坐拥10万亿资源,还不准老外进入
对话盛景网联彭志强:跳出SaaS亏损黑洞!从“卖工具”到“卖结果”的AI RaaS转型法则
领先苹果iPhone 17 Air!华为Mate XTs三折叠将国内首发eSIM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