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数十年砥砺深耕,强学科,广协同,他引领中国老年医学步入一个又一个新天地。
上午八点半,北京医院行政楼五层,王建业步履稳健,从楼道一边,边打电话边走回办公室门口。
他在电话里交代医生的是,第二天,一个疑难前列腺手术的相关事宜。这项手术,将采用当下较为先进的热蒸汽疗法,王建业是手术团队成员之一。
坐诊或查房,教学或开会,七点到医院这一行为,王建业坚持了数十年。“我就是个普通的医生。”坐在记者对面,这位业界眼中的“国家老年医学代言人”,轻诉自身成长过往,剖析学科当下现状,展望老年医学未来。
能伴随中国老年医学发展,他自觉“与有荣焉”;致力于中国老年健康事业,他仍将“砥砺躬耕”。
“过去的一年,老年医学领域蓬勃发展,成为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力量。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6877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占比69.6%;其中,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达5778个,占比79.7%,这标志着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老年医学科‘有没有’的问题。未来,我们将致力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努力构建完善的中国老年医学学科体系。
以上这段话,出于中华医学会年度“主委新春寄语”,发布于1月29日凌晨,农历大年初一,寄语人是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
“寄语”的最后,王建业希望“全国同道继续秉持医者仁心,深耕专业,加强交流与合作,为老年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做合格的大夫,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这是王建业步入医疗行业时的自我要求,也是贯穿其职业生涯全程的核心工作理念。
王建业是我国最后一批知青中的一员,在新疆农村插队的后半程恰逢恢复高考,于1977年考上新疆医学院,后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进入北京医院后,从事泌尿外科工作。
“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时刻将患者体验放在首位。”在王建业看来,工作之初,自己有幸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他的导师邵鸿勋教授PP电子,曾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位地下工作者,是中华医学会泌尿分会的创建者之一,工作严谨务实。他曾告诉王建业,临床医学是经验依赖型学科和科学,经验累积非常重要,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另一位重要领路人,是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创始人吴阶平院士,曾主持王建业的研究生论文答辩,也曾多次前往北京医院泌尿外科查房和会诊。王建业至今记得吴阶平院士说给自己的一句话:手术做得好不好,骗不了人,患者最有发言权。肿瘤切除得干不干净,也要告诉患者家属,这事关患者体验和知情权。
“要将患者当作最好的老师,心怀感恩。”总结多年诊疗经验,王建业认为,善待患者,认真听取其倾诉,从其陈述中抓取最有用的信息,每次手术后“复盘”,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更快地成长。
得益于前辈的熏陶和鼓励,王建业成长迅速,1991年,已成为泌尿外科的副主任。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同年,他被医院公派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两年多时间的海外研学,系统学习老年前列腺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和腹腔镜技术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了一点,国内前列腺癌正呈高发趋势,泌尿相关疾病的诊疗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1994年回国后,王建业成为北京医院第一个海外学成归国博士,也是全国泌尿外科领域第一个“洋博士”。1995年春,他被医院任命为泌尿外科主任PP电子。
在他带领下,泌尿学科建设启动了“加速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与根治性手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汽化术、消融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术种,以及为80~90岁老龄高危患者施行前列腺增生、膀胱癌等手术领域,医院均走在了行业前列,团队积累了丰富经验,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攻关课题。
“从筛查到核磁,到无痛穿刺、病理、放化疗,再到新药应用,针对每个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都涉及多个科室、多个团队的紧密协同。”1998年,王建业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主抓全院医疗、科研等项工作的同时,他带领团队加快了前沿技术的探索,着手创建相关疾病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诊疗体系。
自2010年开始,团队先后开展了神经电生理、膀胱起搏器等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其中,膀胱起搏器的研发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联动清华大学特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历经数年深耕,王建业和团队最终于2016年成功研发出该产品,并将其推广至行业普遍应用。
引领学科迈向高峰的同时,王建业逐渐将目光聚焦到老年医学领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和地区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即进入老龄社会。”王建业告诉本刊,这一标准下,事实上我国于1999年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2025年初,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亿,占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15.6%。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群体的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之间相差约8岁,这意味着该类人群平均有8年时间带病生存。”让老年人活得长、活得好、活得健康,推进国内老年医学发展,成为王建业近20年的另一大工作重心。
“老年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经数代人的拼搏和努力。”王建业介绍,中国现代老年学及老年医学的起步时间,与国际上基本同步。起源于干部保健医院。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医院携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次提出兴建中国的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科,与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内蒙古等多个省区市的老年医学工作者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老年医学调查研究、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
1964年,全国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在北京医院成立;1981年10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应运而生;1982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北京医院成为牵头医院;同在1982年,原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成立。
“即便如此,最初,更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夕阳专业’是‘朝阳事业’。”2009年,王建业成为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同年,一次老年医学主题会议上的一幕令他印象深刻:会议开始没多久,与会者已基本离场。
这一幕令他意识到,中国老年医学步子迈得有些慢,学科理念的普及成为当务之急。
“为18岁和80岁患者做阑尾炎手术,步骤相同,但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和治疗效果差异很大。”王建业强调,开展老年医学学科建设,首先应正确认知学科背景:一是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在内的慢性疾病正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二是该类人群往往多病共存,三是部分疾病的出现与衰老有关,只能控制而不能治愈,四是这一学科与医院其他临床学科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
他解释,与其他专科只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不同,老年医学针对的是“全人”,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深度探究衰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衰老将引发心脏、呼吸,以及慢病等各类问题和系列反应,需要在治疗前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整体衡量后再制定诊疗方案。例如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要综合考量其生理特征PP电子,召集内分泌、营养科和药学部等多学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形成多学科协作、日趋成熟的团队诊疗新模式。
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针对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呼吸和感染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和各类慢病,以及老年患者营养不良、肌少症和衰弱等焦点问题,集行业顶尖专家之力,制定了多个诊疗指南;联动各大医院和科研院所,强化院际协作,深入研究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项目;此外,还大力推进专家下基层,帮助各大型公立医院规范老年医学科建设,支持地市县级,甚至乡村医院创建老年医学科。
2015年和2016年,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先后在北京医院挂牌成立,王建业担任这两大中心的主任。
在他看来,“十三五”期间,这两大中心不光推动了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发展,也在促进行业聚焦疑难重症诊疗、推广先进技术、培养高端人才、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健康老龄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虽然进步较快,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王建业表示,截至“十二五”末,老年医学作为独立学科,拥有了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但相关医师的培训,在力度和广度上仍需强化;医师队伍在扩大,但较之3亿基数的老年人健康需求,仍存在巨大缺口;此外,在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征途漫长。
2019年,王建业再次当选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年度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宣布,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推动建立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亦在这一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设立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依托北京医院,进行老年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和老年人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健康干预及评价等标准的制定,对行业和地方标准进行统筹PP电子。
“非一朝一夕,需久久为功。”作为北京医院和国家老年医学“双中心”所在单位负责人,王建业自觉责任重大。“十四五”以来,“标委会”先后编制并发布了《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准》《老年健康与老年服务名词术语》等标准,同步开展对《医疗机构老年综合评估标准》《综合性医院增加老年医院名称基本标准》《老年人失能预防服务标准》《老年人认知障碍预防干预技术标准》《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等10余项行业标准的管理和评审。相关工作,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力的标准支撑。
2025年1月13日,北京医院暨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科研大数据平台正式启用。王建业告诉本刊,聚焦医疗数据资源全面整合、标准化处理和共享,搭建一体化数据平台,将为推动我国老年医学创新发展与引领示范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为行业指南和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带来更精准、更科学的依据;此外,也将进一步提升各级医疗机构老年患者的诊疗能力,为老年疾病科研工作者提供“量大质优”的数据和更宽广视角。
“看得起,看得上,还要看得好病。”2024年下半年的一次大型会议上,王建业以“打造完整的老年医学学科体系”为主题的演讲,在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他表示,历经数十年的“建班子”“搭架子”,以及国家层面近十余年的大力支持,中国的老年医学事业实现了突破性进展PP电子,接下来,学科体系建设应强化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医生的诊疗能力和多学科联动视野;二是倡议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课程,完善本、硕、博和继续教育体系;三是强化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四是认识到老年医学的学科管理是门艺术,需要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学科带头人遴选等管理机制和体系。
“联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建立完善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王建业对本刊强调,社会层面,在政策和各级政府推动下,形成由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等六大环节组成的完整服务链,老年健康体系才能更快、更好地搭建完成。
生于1957年的王建业,离70岁还有两年。坐在记者对面的他,体态轻盈,精气神儿十足。他坦承,2025年,是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诸多规划和重大研发项目的收官之年。
这一年,中心将围绕“健康老龄化”这一核心关键词,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各项研究成果,并根据新趋势和新需求,对部分项目的目标和方向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合理用药、科技赋能、智慧养老、健康宣教等领域,以及精神心理和免疫之间、营养与免疫之间、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再开新局。
“做学科建设的引领者、老年医学人才的培养者、老年医学前沿的研究者和诊疗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者。”采访的最后,王建业勉励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和老年专科医院,勇担责任,将“火种”撒播到更广阔的基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