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2023年GLOBCAN数据显示,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大部分结直肠癌源于结直肠腺瘤的逐步发展,内镜下息肉治疗是当前预防肠癌的核心策略。然而,息肉切除后较高的复发率,仍持续危害人民健康。因此,寻找一种兼具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且服用方便的预防药物,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
2020年PP电子,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子刊(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0)的重磅研究证实,我国传统中成药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口服2年安全而有效,能显著降低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的复发风险(36% vs 47%; 相对风险 [RR] 0.77, 95% 可信区间 [CI]: 0.66-0.91; P=0.001)。该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是由房教授团队牵头,全国七家临床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协同完成。为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研究团队后续对患者又进行了长达6至8年(中位时间6年)的延长随访。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结果显示,即便在停药后的6年时间里,小檗碱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保护作用依然持续存在。小檗碱组结直肠腺瘤的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4.7% vs. 52.1%; 调整风险比 [HR], 0.58; 95% CI: 0.45-0.74; P0.001),以及结直肠新生物(包括腺瘤与锯齿状病变等病变)的累积发生率亦显著降低(63.4% vs. 71.0%; HR, 0.75; 95% CI: 0.62-0.91; P=0.004)。这一发现证实了小檗碱具有远期且持久的化学预防效果,不仅为结直肠腺瘤的二级预防(即预防腺瘤切除术后复发)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更为后续结直肠癌的早期干预开辟了全新思路。
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特别邀请论文作者房静远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为大家做进一步的深入解读。
小檗碱作为一种潜在的预防药物,短期效果的验证只是第一步,结直肠癌的预防往往需要更长期的观察才能确认其持续获益。我们团队坚持6年的随访,正是为了回答“停药后是否还有长期预防效果”这一关键问题。其实不止6年,我们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从2014年纳入首位患者,到最后完成复查并发表论文,就已经走过了5年时间。当时的研究结论令人鼓舞,小檗碱作为我国传统中成药,不仅有沿用千年的用药历史奠定的安全性基础,更兼具价格低廉、方便获取的优势,是非常合适的预防药物选择。因此后续我们继续观察,截至2024年底,我们团队对这些患者的随访其实已整整持续了10年。这十年间,每一次随访和沟通都离不开团队成员与协作医院研究者们的辛勤付出,以及患者们的积极配合。大家的执着和坚持,才让研究得以扎根临床,能够真正为广大患者创造价值。
本研究首次通过长达6年的随访证实,小檗碱在停药后仍能发挥其长期的、持续性的结直肠腺瘤预防效果,是一个潜在的化学预防药物。结合小檗碱的安全、便宜、获取便利等固有优势,该长期随访结果让它在结直肠腺瘤的预防测略中更具有推广性,能真正惠及更多患者。本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具有创新性和严谨性,是基于前期随访对照研究的延伸随访,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设计,在此特别感谢统计老师的倾情参与,为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临床方面,我们还会继续探索间歇给药优化方案以平衡疗效和依从性。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小檗碱机制的探索,我们团队其实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小檗碱长期保护作用可能与肠道菌群调控密切相关。我们发现肠道的小韦荣氏球菌可能是其中的关键效应菌,小檗碱可以通过抑制这种有害菌发挥其防癌作用。另一方面,小檗碱通过促进有益菌艾克曼菌表达定植相关基因,增加其肠内丰度。后续我们也会继续深挖,搞清楚它具体如何起作用。此外,能否找到有效的标志物来精准筛选出适合使用小檗碱的人群,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策略PP电子,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我们计划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已发现的潜在标志物,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标志物,力求让敏感人群的筛选更加精准可靠。这一切的努力,我们都希望能从实际临床问题出发,结合深入的基础研究,最终再将成果回馈于临床,从而推动临床转化,让研究能切实服务于患者。
房静远,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交大医学院二级教授和博导,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消化病中心主任、仁济医院安徽医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亚太胃肠病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第一完成人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PP电子、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长期从事胃肠癌研究及其癌前疾病诊治的工作,首先证实通过分析肠菌判断大肠癌术后化疗效果与预后,率先证明叶酸、小檗碱及他汀等传统药物具有预防胃肠癌的作用。以独立通讯作者或最后通讯作者在Cell、Cell Metab、Nat Microbiol(2篇)、Cell Host Microbe(2篇)、Lancet Oncol、Lancet GH、Nat Rev Clin Oncol、Nat Rev Microbiol、Cancer Discovery、 Gastroenterology和Gut等期刊发表论文超220篇,研究成果被多家国际权威期刊专题评述,是爱思唯尔和科睿维安高被引学者。
陈萦晅,博士PP电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消化科副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道肿瘤协作组组长,上海市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消化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消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8项。以第一/共同通讯/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于Cell、Cell Host Microbe、Lancet GH、Nat Cancer、Nat Microbiol、Gastroenterology、Nat Commun等。从事胃肠癌防治临床和基础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PP电子、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并荣获中国女医师协会第八届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科研创新奖)。
邹天慧,博士,师从房静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胃肠癌及癌前疾病防治的临床工作及相关研究。曾在法国巴黎医疗机构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一年,并赴日本大阪国际癌症中心内镜进修。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道肿瘤协作组秘书、上海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以第一/通讯(含共同)发表SCI论文于Lancet GH,J Hepatol,Adv Sci,STTT,Neoplasia等。荣获APDW青年研究者奖、IDDF最佳摘要奖。
谈咏洁,博士,师从房静远教授,研究生期间专注于消化道肿瘤及微生态的研究,在该领域参与发表SCI论文。研究成果在国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壁报展示。
原标题:《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发现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对结直肠腺瘤复发具有长期预防作用 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