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来自第二届中国药学事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建所65周年论坛的观察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医药创新跻身全球第二梯队前列,我国药物研究和产业发展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
这是记者从第二届中国药学事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建所65周年论坛上获得的最新消息。
与会的多位院士、专家表示,得益于国家对于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以及医药企业的积极投入和研发,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专家们也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下一步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优化顶层设计,将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从1950年90%以上的化学原料药依靠从国外进口,到大宗原料药产量约占全球40%;
从八十年代初期医药总产值不足百亿元,到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
从缺医少药、设备简陋,到人工麝香、双环醇、桑枝总生物碱等为代表的原创新药不断涌现……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约为4%。从产值来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已达33633.7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锐表示,已有65年历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作为我国医药创新研发的“国家队”中一员,它的成长也印证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65年来,一代代药物所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推动数百个新药品种上市,获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件132项,其中以人工麝香、双环醇、桑枝总生物碱等为代表的原创新药22项。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据初步统计,我国自2008年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已有90余个化学药和生物药获批1类创新药,40余个中药创新药获批。此外,约200个品种进入临床Ⅰ期,160余个品种进入临床Ⅱ期,200余个品种进入或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医药创新工作,重大新药创制横跨了三个五年计划,建设了新药研发全链条生态体系,实现了中国新药创制从“仿”到“创”的跨越。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为9.3%,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11.3%,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医药工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期,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医药储备体系不断完善。
“在政策、人才、环境和资本等多方面的推动下,中国开启了创新药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表示,我国新药获批数量呈显著上升态势,2018年后国产新药占比迅速提升,同时临床试验数量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每年研发的1类新药约为20至30个,在世界范围内已占据一定的比重。
具体来看,2017年我国仅有4个国产化学药和2个国产生物药获批;而到了2021年,当年获批的国产化学药达18个,国产生物药11个,实现了较大跃升。
近年来,中国医药研发市场不断加码。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部分创新型新药研发生物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大型传统综合药企,在研管线年,我国已有上市医药企业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据Pharmaprojects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5402条药品管线年的管线%,占全球管线%,远超全球管线%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在创新候选药研发层面也迎头赶上,在2022年共有1457种候选药物,排名第二。
专家指出,在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建立了研发链、产业链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先后有10余款抗新冠疫苗及阿兹夫定等小分子药物获批上市。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创新在国际分量也越来越重。《2023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补充报告《2022年上市的新活性物质》(新活性物质,New Active Substance)指出, 2022年全球共推出73款新药,其中包含74种新活性物质,是全球制药史上排名前三的年份。其中,肿瘤再度成为2022年推出NAS数量最多的阵地。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3月,中国NAS数量份额不断增大,共推出16种NAS,占新药数量的21.6%。
对此,上述报告表示,可以看到,亚太地区正不断彰显出蓬勃的研发创新力,全球的创新力量也正向亚太地区转移。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新药创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从“跟跑”“并跑”,再到某些领域能够逐步做到“领跑”,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专家也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明显差距,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专家表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原始创新知识供给与转化不足;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部分环节存在短板;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性药物和引领性的医疗技术相对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领军人才以及大型公司相对较少。
种种因素制约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突破“屏障”,直面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指出,药学在医药卫生事业中居于重要位置,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科技布局,对我国药学的整体发展有所谋划和把握。其中半岛BOB,临床药学对健康照护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形势下,临床药学要着重培养懂医、懂药、懂管理、会沟通、具备敏锐科研思维和丰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药学人才。
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表示,作为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半岛BOB、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顶层设计半岛BOB,强化改革创新,深化合作,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药学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
“要培养出能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基础研究人才,加快孵育出更多从‘0’到‘1’的关键技术,培育鼓励原始创新的环境。”对于发展前沿领域,王锐表示,核药作为新型医学手段,在肿瘤的临床诊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应用前景广泛。他呼吁,要尽快形成专家共识,填补空白。
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长谢承润表示,医药企业要聚焦核心产业布局,通过产、学、研、医等多方协同合作,打通基础研究创新链条和临床转化应用路径;加强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布局;着力搭建全球创新平台,与跨国医药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记者 梁倩 邓婕)
【新年贺词里的“重”头戏】8年攻关、5年设计建造,国产大型邮轮“牛”在哪?
大众汽车则展示了首批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ChatGPT融合到现有IDA语音助手功能的车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我国智能算力增长迅速,增速为72%,在我国算力中占比达59%,成为算力快速增长的驱动力。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大大提升了人工智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至今,长光卫星已成功实现了“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并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据介绍,此项年度评选活动是科技领域历史最悠久的科普评选活动之一,每年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科技企业等单位推荐重大科技进展新闻,经专家评审团初步筛选,再由两院全体院士投票选定评选结果。
在发展重点方面,多省市将脑机接口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脑机接口基础研究,推动脑机接口成果转化和广泛应用。
守护着这片前不久刚插完秧的稻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和他的团队,正努力筛选发掘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的可利用优异种质资源。
今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明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日前,浙江大学团队通过模仿北极熊毛的结构,制备出一种封装了气凝胶的超保暖人造纤维,这种材料同时具备保暖、轻薄和耐用的特点。这项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杂志。
依托大科学装置实施大科学工程、组织大科学计划、打造大科学中心,已成为大科学时代下,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应发挥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半岛BOB,努力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半岛BOB。
2024年1月1日,我国“夸父一号”卫星成功记录了第25太阳活动周截至目前最大的耀斑,再次刷新了第25太阳活动周最大耀斑的纪录。
王蓬博认为,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降低成本是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则需要尽可能地创造场景。
风云气象卫星被誉为“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卫星”,它们24小时“瞭望”,时刻观测着全球的风云气象,日夜预报着每天的阴晴冷暖。
未来,“激光木材”在涉及国防军工、民用科技的照明领域,例如远距离岛屿、无接触室内外、深海、极端环境等,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三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
C919首次执飞“上海虹桥—北京大兴”航线大型客机执行“上海虹桥—北京大兴”航线的商业航班,这是东航C919继“上海虹桥—成都天府”常态化商业运营之后,C919执行的第二条定期商业航线
许多天文事件,总会在宇宙中绽放“看不见的焰火”——X射线。刚刚发射升空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专门用于捕捉这些“看不见的焰火”,可谓是宇宙天体爆发“捕手”。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万头肉牛养殖场迎来了高规格的“牛专家”。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